我是在长安城一处老宅院里遇见镜师的。
那是个霜降时节的深夜,我循着铜镜反射的月光,穿过幽深的回廊,来到这间挂着\"明镜高悬\"匾额的厢房。推门进去,满室清辉浮动中,一位白发老者正用麂皮擦拭一面青铜古镜。月光透过窗棂,在他手中的镜面上折射出七彩光晕。
递来的铜镜形如满月,镜背铸着繁复的云雷纹,镜面却光可鉴人,竟能照见发丝。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镜阁的学艺。他就教我辨识\"镜魄\"的奥秘:
抛光时刻最为玄妙。砂纸,而是取深潭底的\"龙涎沙\"。他的手法会随着光线变化,每道磨痕都暗合星象轨迹。
中秋那夜,镜师带我去了趟未央宫遗址。垣间收集一种特殊的\"宫墙土\",用来制作镜匣。他说这是当年方士铸镜的秘料,能让镜光穿越时空。
现在我的妆台上珍藏着镜师赠的几面镜宝:
上周朋友心神恍惚,我借他镜师的秋水镜照了三日。归还时他说,竟看清了心中迷雾。我告诉他,这就是古镜的神奇——在一面铜鉴中照见本来面目。
临别时,镜师送我面未开的青铜镜,形如满月。
如今每当我对镜理妆,总会想起镜师在月光下专注磨镜的模样。也许,这就是镜道最深的奥秘——在一映一照间明心见性,在清光如水时照见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