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峨眉山一处云雾缭绕的竹舍里遇见琴叟的。
那是个谷雨时节的清晨,我循着若有若无的琴音,踩着湿滑的青苔小径,来到这间挂着\"松风琴韵\"木匾的草堂。推门进去,满室松香浮动中,一位白发老者正在调试一张蕉叶式的古琴。晨光透过竹帘,在琴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老者轻拨第七弦,泛音如清泉般流淌而出,余音在梁间萦绕不绝,竟让我连日登山的疲惫一扫而空。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琴斋的学艺。他就教我辨识\"琴德\"的奥秘:
上弦时刻最为玄妙。机械弦轴,而是用传统的\"绒扣\"系弦。他的手法会随着琴音变化,每根弦都暗合十二律吕。
立夏那日,琴叟带我去了趟古寺遗址。垣间收集一种特殊的\"梵音尘\",即古钟附近的积尘。他说这是当年高僧诵经时震落的金粉,调在灰胎里能让琴音清越。
现在我的琴案上珍藏着琴叟赠的几件琴宝:
上周朋友抑郁寡欢,我请他听琴叟的松风琴。一曲《流水》未终,他已泪流满面。三日后他告诉我,多年心结竟就此解开。我告诉他,这就是古琴的神奇——在一缕弦音中听见天地心声。
临别时,琴叟送我块未雕的桐木,形如蕉叶。
如今每当我抚琴调弦,总会想起琴叟在晨光中专注校音的模样。也许,这就是琴道最深的奥秘——在一勾一剔间参悟天地韵律,在七弦震颤里照见本来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