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38章 山居药香

第138章 山居药香

晨光熹微时,我已然醒来。

青城山的清晨总是带着一丝凉意,即便是在盛夏。我轻轻挪开妻子林素搭在我腰间的手臂,她咕哝了一声,翻个身又沉沉睡去。窗外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山间雾气缭绕,宛如仙境。

我披上那件穿了多年的藏青色道袍,布料已经被洗得发软,贴在皮肤上如同第二层肌肤。五十岁的身体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敏捷,但多年的山居生活让我保持着清瘦而精干的体态。系好腰带时,我的手指触到了别在腰间的那把铜制小药铲——那是二十年前师父传给我的,铲面已经被药材的汁液浸染成了墨绿色。

厨房里还留着昨夜未散的药香。我轻手轻脚地生起火,将陶罐架在灶上。水是从后山引来的活泉水,清冽甘甜。我取出一小包用桑皮纸包着的药材——茯苓、山药、芡实和莲子,这是\"四神汤\"的基础配料。儿子程明今天要从镇上的中学回来,这汤最能补益他读书耗损的心脾。

林素摇摇头,走到我身边,伸手整理我有些凌乱的发髻。她的手指粗糙却温暖,那是常年操持家务留下的痕迹。你翻身到半夜,是不是腰疼又犯了?

林素叹了口气,从橱柜深处取出一个青瓷小瓶:\"前些天李婶给的药酒,说是她家祖传的方子,专治筋骨疼痛。了些在掌心,不由分说地撩起我的后衣襟。

药酒接触皮肤的瞬间,一股辛辣的热流渗入肌理。了一声,随即感受到林素手掌有力的推按。她的手法并不专业,但胜在用心。二十多年的夫妻,她比任何人都了解我身体的每一处伤痛。

我睁开眼,看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月就讨论过,但谁都不愿深谈。青城山到成都,不过百余里路,却像是两个世界。

陶罐里的水开始冒出细小的气泡。我加入四味主药,又切了两片老姜投入其中。火候调至最小,让汤汁保持将沸未沸的状态。这样的火候最能引出药材的精华,又不会破坏其中的有效成分。

林素点点头,又往我手里塞了个油纸包:\"刚蒸的茯苓糕,路上吃。

踏出院门,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我的布鞋很快被草叶上的露水打湿,凉意透过布料渗入脚底。这条小路我走了三十年,闭着眼都能找到方向。转过一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我的药圃就建在这片向阳的坡地上,约莫半亩见方,被矮矮的石墙围着。

钥匙藏在墙缝里,已经生了锈。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药草的清香扑面而来。这片药圃是我二十年前开始经营的,每一株植物都像我的孩子。东南角是补益类的黄精和党参,西北角是清热类的金银花和菊花,中间则是枸杞、红枣这类药食两用的佳品。

我蹲在枸杞丛前,仔细挑选那些颜色最鲜艳、颗粒最饱满的果实。成熟的枸杞在指尖轻轻一碰就会脱落,像一颗颗小小的红宝石。这些是我三年前从宁夏带回的种苗,经过精心培育,已经完全适应了青城山的水土。

采完枸杞,我又挖了两株三年生的黄精。根部粗壮,断面呈玉白色,散发着淡淡的甘香。这是上好的品质,用来炖鸡汤最合适不过。

回程时,我绕道去看了那棵老桑树。树干上系着红布条,是山下村民来祈福时留下的。我伸手摸了摸树皮上的沟壑,这棵树至少有两百岁了,依然枝繁叶茂。每年春天,我都会来采集桑叶和桑椹,前者可以清肝明目,后者能滋阴补血。

到家时,四神汤的香气已经弥漫了整个院子。林素正在晾晒昨天洗好的衣服,看到我回来,指了指灶台:\"刚有人送来一封信,说是道观来的。

我放下药篓,拆开那封用宣纸包着的信。的字迹工整有力:\"程远师弟,古籍已整理完毕,内有《食疗本草》一卷,疑为唐代孟诜所着。另,龙虎山张道长来访,携有《道藏》中散佚的食治篇,盼速来一观。

我的心跳突然加快。《食疗本草》是药膳学的经典之作,而《道藏》中的食治篇更是传说中的秘本。这些典籍对我完善《青城药膳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太清观坐落在青城山主峰半腰,从我家的山居出发,要走一个时辰的山路。这些年我虽然没住在观中,但仍是登记在册的道士,有重要法事或宾客来访时,都会回去帮忙。

山路蜿蜒,石阶上长满青苔。我的布鞋踩在上面几乎没有声响,只有药篓里的黄精随着步伐轻轻碰撞。路过一片松林时,我停下脚步,从地上捡了几颗新鲜的松塔。松子滋阴润肺,可以加入今晚的饭菜中。

道观的红墙渐渐映入眼帘。太清观始建于唐代,几经兴废,现在的建筑大多是清代重建的。山门前的石狮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了轮廓,却依然庄严地守护着这座千年道观。

藏经阁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缕阳光从雕花窗棂间斜射进来,照亮了漂浮的尘埃。张道长坐在一张红木案几前,正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本泛黄的古籍。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起头,圆脸上立刻绽开笑容。

我凑近细看,纸张已经脆得几乎一碰就碎,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这是一段关于食物与五脏关系的论述,其中提到苦味入心,但需与甘味相佐,否则反伤脾胃。这与我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玄诚师兄从书架上取下一个檀木匣子:\"这是新到的《食疗本草》,虽然只有残卷,但里面有几个方子是从未见过的。

我接过匣子,手指微微发抖。掀开盖子,里面是几页装裱过的绢纸,墨迹如新。记载着一道\"神仙粥\"的做法,用黄精、茯苓、山药等九味药材熬制,号称\"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我们三人沉浸在古籍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已到午时。当钟楼的钟声响起时,我才惊觉时间流逝。

我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青城药膳录》,将\"神仙粥\"的配方和制法详细抄录下来。页,我对照着古籍补全了部分\"九转回春汤\"的内容,虽然仍有缺失,但已经是重大突破了。

下山的路比上山轻松许多。我背着装满笔记的药篓,脑子里全是新学到的知识。转过一个山坳时,我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丛野生的何首乌,藤蔓粗壮,叶片肥厚。这是上好的补肝肾药材,我小心地挖出根部,果然呈现出漂亮的云锦纹路。

到家时,院子里飘着四神汤的浓郁香气。林素正在厨房忙碌,听到我的脚步声头也不回地说:\"汤我按你说的加了次水,现在味道正好。

我放下药篓,走到灶台前,掀开陶罐的盖子。乳白色的汤液微微翻滚,药材的精华已经完全融入其中。我用木勺尝了一口,滋味醇厚,回甘悠长,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

我点点头,开始准备额外的饭菜。黄精切片与鸡肉同炖,枸杞清炒山笋,松子拌苦菊,再加上四神汤,足够招待客人了。切菜时,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些古籍上。九转回春汤\"的线索、张道长的建议或许,我真的该考虑将药膳知识传播出去?

门外传来年轻人的说笑声。我放下菜刀,在围裙上擦了擦手。透过厨房的窗户,我看到儿子程明带着一个戴眼镜的男孩走进院子。十六岁的少年身形修长,眉眼间既有林素的秀气,又有我的轮廓,活脱脱是我们两人的结合。

我走出厨房,阳光正好洒在院子的石板上。这一刻,古籍、药方、交流会的念头都暂时远去了。眼前这个向我跑来的少年,才是我最珍贵的作品。

我向那男孩点头致意,注意到他苍白的脸色和发青的眼圈:\"读书很用功啊,待会儿多喝点四神汤,补补心脾。

我翻炒着锅里的山笋,让枸杞的红色在翠绿间若隐若现:\"你想去吗?

午饭时,我看着儿子和他的同学狼吞虎咽地喝下三碗四神汤,心中既欣慰又酸楚。那些古籍上的药方或许能强身健体,但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的羽翼。就像山间的参天大树,根系再深,枝叶也要伸向更广阔的天空。

收拾碗筷时,程明主动帮忙。,他突然说:\"爸,其实我不一定要去成都。中也不错,我可以每天回家\"

我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着这个已经比我高出半头的少年:\"明儿,药膳讲究'君臣佐使',主药与辅料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了指窗外的药圃,\"你看那些草药,有的喜阴,有的向阳,强求它们长在同一个地方,反而不利于生长。

午后,我独自坐在药圃边的石凳上,翻看着从道观带回的笔记。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儿子和同学的说笑声,林素在厨房里准备着晚上的食材,陶罐里炖着明天要用的高汤。

这样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但张道长的话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或许,是时候将山中的药香带到更远的地方了?

我翻开《青城药膳录》的最后一页,在\"九转回春汤\"的配方旁边写下新的注解:\"药膳之道,不在避世,而在济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