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49章 远行

第149章 远行

飞机降落在戴高乐机场时,巴黎正下着细雨。

我紧了紧身上的薄外套,透过舷窗望着这座陌生的城市。七十三岁第一次出国,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要不是程明那孩子坚持,我大概这辈子都不会离开青城山方圆百里。

我点点头,没说话。喉咙里像是堵着什么,既不是因为飞行不适,也不是因为异国他乡的忐忑——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像是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正在离我远去。

走出航站楼,一个金发碧眼的高个子举着写有\"程明\"的牌子。程明快步上前,用流利的法语与他交谈。我站在一旁,突然意识到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在世界各地自如行走的人,而不再是那个跟在我身后学熬药的小徒弟了。

车子驶入巴黎市区,雨中的城市像一幅晕染的水墨画。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刺破灰蒙蒙的天空,塞纳河上泛着细碎的波纹。一切都很美,却让我莫名想起青城山雨后的云雾——那才是扎根在我血脉里的风景。

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那座红墙绿瓦的建筑在欧式建筑群中显得格外突兀,却又奇异地和谐。

酒店房间比想象中舒适,床头甚至贴心地放着一套中式茶具。程明忙着调试明天要用的投影设备,我则取出铜药铲,用软布轻轻擦拭。这把跟随师父大半辈子,又陪伴我三十多年的老伙计,在异国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我手一抖,茶水差点洒出来。药膳必须严格遵循古方\"的老顽固?是否应该根据现代人体质调整古方\"这个问题,在学术期刊上打了整整两年的笔仗。

我差点被茶水呛到。这个法国老头,绝对是故意的!

晚宴在一家米其林三星中餐厅举行。莫里斯先生比视频里看起来更精神,银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深蓝色的眼睛炯炯有神。

他拍了拍手,餐厅经理领着三位陌生人走了过来。一位是非洲裔女性,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一位是戴着眼镜的印度老人;还有一位金发女士,看起来像是北欧人。

我惊讶地看着这三位异国同行。生爽朗地笑了:\"程先生,我用了您的'四神汤'配方,但把山药换成了我们当地的木薯,效果出奇地好!

我一时语塞,从未想过师父传下来的药膳智慧,竟能以这样的方式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这正是我们开发多语言app的初衷——让药膳适应不同文化,服务更多人。

回到酒店房间,我辗转难眠。窗外,埃菲尔铁塔的灯光在夜空中闪烁,像一根巨大的银针,刺得我眼睛发酸。

我点点头,望向窗外的异国夜色。师父,您看到了吗?您传下来的药膳之道,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出不一样的花。

第二天一早,程明就匆匆出门去会场做最后准备。我独自在酒店餐厅吃早餐,面对琳琅满目的欧式餐点,却没什么胃口。服务员贴心地端来一碗燕麦粥,我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布袋,撒了点茯苓粉进去。

一个熟悉的中文声音从身后传来。我手一抖,茯苓粉撒多了。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那声音在二十年前的学术论战中,我听了太多次。

郑淮安穿着一丝不苟的中山装,站在我桌前,花白的眉毛高高扬起:\"听说你要来讲'创新'?这么多年,终于承认自己当年错了?

郑淮安哼了一声,自顾自地在我对面坐下:\"药膳是老祖宗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岂能随意更改?你那些'创新',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我正要反驳,突然瞥见他手腕上戴着的智能手表,忍不住笑了:\"郑兄,你这手表挺新潮啊,怎么不用日晷计时?老祖宗的东西,岂能随意更改?

郑淮安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正要发作,服务员端上了他的早餐——一杯咖啡和一个牛角面包。

一个清脆的女声打断了我们的剑拔弩张。转头看去,是个二十出头的中国女孩,背着双肩包,笑容灿烂。

我和郑淮安对视一眼,同时哼了一声,别过头去。

小林尴尬地笑了笑,从包里拿出两个文件夹:\"这是最新的会议手册,里面有调整后的议程。程老师,您的演讲在下午三点;郑老师,您的在三点半。

我翻开手册,愣住了。清清楚楚写着:

15:00-15:30 程远(中国):《药膳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创新》

15:30-16:00 郑淮安(中国):《传统药膳的守正与传承》

16:00-17:00 圆桌讨论:传统的未来——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主持:莫里斯;嘉宾:程远、郑淮安、姆瓦纳、阿尤什、安娜)

这个狡猾的法国老头!我暗骂一声,他分明是故意把我们俩凑在一起!

郑淮安显然也看出了门道,冷笑一声:\"程远,这么多年,你还是喜欢出风头。我倒要看看,你的'创新'能讲出什么花样来。

郑淮安气得拂袖而去,留下我和一脸茫然的小林。

我摇摇头,喝了口已经凉掉的燕麦粥:\"不是误会,是理念不同。我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也许我们都没错,也都不全对。

师父当年的话又浮现在耳边:『药无高下,效者为珍;膳无贵贱,适口为佳』。或许,药膳之道的真谛,本就不在守旧或创新,而在于那份济世为怀的初心。

我放下勺子,做了一个决定——下午的演讲,我要讲些真正重要的东西,给郑淮安听,给各国同行听,也给远在青城山的师父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