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蒙小华看着村里各处星星点点燃起的篝火,心里不由叹息这个时代的人活着是真不容易。
没有高产的良种,只能凭借一代代人精挑细选的种子尽力追求更高的产量。
没有机械,只能靠手抬肩扛耕种土地,在地里刨食。
朝廷征收的赋税让靠天吃饭的老百姓们日子过得已经很苦了。
奈何,这一次老皇帝一死,新皇帝为了成全他的孝心大肆修建皇陵,却将度日维艰的老百姓再一次逼上了绝路。
为了能赶在出发服徭役前尽量将秋播的种子播下去,村里人不得不连夜耕地,尽可能将小麦在出发前多种一些。
地头上燃起的篝火,将村民们的背影拉得长长的,渐渐转凉的秋风阻挡不了村民努力耕种的脚步。
每播下一分地的种子,明年多一份收获的希望。
蒙小华忍不住怀念后世那个人人平等的时代。
虽然后世的时代依然存在各种让人诟病的问题,但是最起码,老百姓能够最大限度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不用被统治者用像畜生一样使唤来使唤去。
蒙小华家里潘山和潘峰年纪尚幼,不用出人去服徭役的。
但她仍止不住的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除徭役。
若是村里能多留下一些壮劳力,村民们打着火把争分夺秒的抢种小麦。
而且,不仅她的工坊能快点建起来,梯田也能继续开垦下去。
奈何她现在力量太过渺小,根本无力改变任何事实。
回到家中,蒙小华简单洗漱一番,躺到床上便沉沉睡去。
翌日,蒙小华被门外的嘈杂声惊醒,睁眼发现早已天光大亮。
潘山跑去打开大门,发现竟是村子里的一些妇人。
潘山见来的人一手拎着两只母鸡,心中疑惑,却不耽误他赶紧喊娘。
蒙小华赶紧穿上衣服走了出来。
赵婶将手里的母鸡塞到潘山的手里,笑道:\"这不是昨天从你这里借了银子交了税银,我寻思着你昨天说可以用家里养的东西卖给你,所以就抓了两只鸡过来。
蒙小华看着赵婶和冯婶抓来的肥母鸡,心中竟有一丝感动。
两只鸡羽毛光洁,一看就是家里正在下蛋的母鸡,她们居然捉了来给她,可见都是对人实诚的人家。
村民们的养母鸡可不是为了吃鸡肉,而是为了母鸡下蛋,将鸡蛋攒起来卖了购买食盐等生活必须品。
当然,如果遇到例如征税的情况,卖了养的鸡也能应应急。
蒙小华想到家里空荡荡的鸡圈,推辞了两句也就收下了。
不料,赵婶和冯婶两人只是开始,陆陆续续有昨日向蒙小华借钱的村民送来了家里养的鸡鸭和兔子等等。
等到再没有人来的时候,蒙小华的牲口圈里已经多了三十来只鸡和六只兔子。
想想就知道,这一段时间朝廷四处征收挽联税,许多村子的村民收到风声,不得出售自家养的家禽家畜,集市上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地步。
蒙小华承诺按照之前的市场价收购村民们的鸡鸭,绝对算得上仁义之举。
所以,淳朴的村民们虽然能以后做工偿还欠蒙小华的债,但是他们仍旧不希望蒙小华吃亏,索性把家禽家畜拿来还债。
将村民们送来的鸡鸭、兔子等活物安顿好,上午已经过去了一半。
她想到昨夜升起免除徭役的念头,就向村里去寻老村长打听。
一路走去,发现昨夜村民们虽然显得有些疲惫,但点着篝火忙了半宿,已经有了一些劳动成果。
一些劳力足的人家,已经播下了半垄地的小麦。
即使还没有播种的村民,也在认真的平整着土地,为播种做着种种准备。
蒙小华在地头找到了拄着拐杖查看村民们耕种的老村长。
老村长似乎也明白了蒙小华的想法,点点头道:\"对,想要免除一个男丁的徭役,就要交给官府每天三十文,四十天就是一千二百文,若是家里只有一个男丁,咬咬牙想想办法凑出来一两多银子也就罢了,但是我们村许多人家中都是好几个男丁,哪有那么多银子去交?
蒋洪瑞听了蒙小华的话,认真的思索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道:\"如果是以往,我想村里的人肯定不会愿意,他们宁愿去服徭役也不愿意花冤枉钱免除徭役,但是今年的情况不同,或许真有人会同意。
听到村长的解释,蒙小华不由得思考起来,到底要不要豁出去帮村里人一把。
毕竟,自重生以来,她一直在尽力隐藏自己,如果选择帮助村民,她势必要暴露一些前世的本事出来,这对蒙小华来说,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必须要仔细斟酌。